《邢台学院学报》
抗战胜利后,在国共谈判背景下,国内出现了短暂的和平。这一时期,我军在军事、经济、社会建设上均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医疗卫生事业也处于恢复和发展之中。本文旨在通过对晋冀鲁豫边区的邢台、邯郸、临清三地的国际和平医院的建立及其活动的描述,为展现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一个缩影,并以此丰富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内容。
一、国际和平医院的由来
在中国的抗日根据地建立国际和平医院是由国际和平委员会提出的。1938年7月,国际和平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世界反侵略大会,会议决定帮助中国建立一个伤兵医疗中心。1938年9月,英国伦敦援华会代表何登夫人来华,经与保卫中国同盟主席宋庆龄商议,决定把由白求恩建立的设在晋察冀边区五台山地区的八路军模范医院作为这样的医疗中心,并定名为(晋察冀)国际和平医院。此后,各根据地又设立了几所国际和平分院。到1939年初,除晋察冀国际和平医院外,根据地又建立了延安国际和平医院、晋东南国际和平医院和皖南国际和平医院。1939年11月,白求恩大夫牺牲。为纪念白求恩,1940年初中央决定把他创立的模范医院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此后,各地建立的国际和平医院在名字前一般都加白求恩三字。抗战胜利后,随着解放区区划的调整,到1946年,国际和平医院已建立了8所中心医院,42所分院,共有张床位和20个流动医疗站,分布在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苏皖、山东、晋绥、冀热辽等地区。
二、邢台的国际和平医院
邢台的国际和平医院是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太行总院,其前身是从长治迁来的晋冀鲁豫军区预备医院。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派延安医院院长何穆及姚冷子、侯明、何志泉、常宗礼、陈志英6人到太行山区开展医疗卫生工作。为满足战争需要,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要求何穆尽快建立一所较正规的医院。1945年11月,何穆等人来到山西长治,合编了驻扎在当地的原第18集团军野战预备医院二所、第一野战医院三所,并吸收了野战卫生学校的10多名毕业生。1946年春,在长治上党成立了晋冀鲁豫军区预备医院,开始接收伤员。1946年3月,随着战场转移,预备医院迁往河北邢台。
邢台的国际和平医院从1946年4月开始筹建,7月1日正式成立。院址在邢台北关前省立四师旧地,后被伪军高德林占为兵营,在牛尾河畔,四面绕水。院长是做过延安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的肺痨病专家何穆。外科医师由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兼任。小儿科医师是南满医学院毕业的田平。五官科医师是保定医院毕业的安中彦。妇产科医师是平大医院毕业的余国器。此外,还有医生9人,护士59人,120个床位。业务主要是对急性病进行治疗,而对于慢性病只治疗下级医院不能确诊者。设备方面有检验室、X光镜及助产钳等。1948年5月,该医院经武安县西井迁至长治,同长治的和平医专合并,共有工作人员260余人、病床200余张,有X光机和配套的医疗器械。此后,该医院曾几度更名。1985年,薄一波题名该院为“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为长治医学院附属医院,也是晋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医院。
此外,1946年邢台还有天主堂医院和耶稣教医院。耶稣教医院院长是位美国女士。该医院在抗战期间,曾和日军联合开办陆军医院。1945年,邢台解放前,日军和伪军高德林在溃退北平时,抢走了该院的全部药品和器械。邢台解放后,解放军民主政府保护了该院建筑。1946年,该院院长去北平向高德林讨要被抢物品,反被其扣押,经北平执行部中共代表叶剑英写信协调后,才被释放。由于破坏严重,至1946年6月,该院仍未恢复运行,但因其是耶稣教医院,民主政府帮助其重新开办。
三、临清的国际和平医院
临清的国际和平医院是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分院。院长鲁之后,医院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城内,是院部;另一部分在城外,在原华美医院旧址设门诊部。1946年6月,院部收容伤病员240多名;门诊部收容病人50多名,均是老百姓。门诊部的前身是华美医院,最初是国际公益救护队在那里开展医疗活动,后日军赶走了国际救护队,将医院占为己有。临清解放后,共产党民主政府接管了该医院,经过修理建设后重新开办起来。
四、邯郸的国际和平医院
邯郸的国际和平医院是晋冀鲁豫边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七分院,该院由筹建中的邯郸国际和平医院和晋冀鲁豫边区卫生局合并而成。